2006年7月,带着如火的青春,带着无限的盼望,带着对将来的向往,我踏进了西安市中心医院的大门,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流光总爱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转瞬间,我已来到医院工作15年。从初出校门的懵懂无知,到今日独自接诊的沉着冷静,时间给予了我知识与经验的增长。今年是医院建院70周年,在这一值得纪念的时刻,回首往昔,脑海中浮现出八个字——风雨同行、青春无悔。
遥望历史,我院七十载,荣誉榜上有长者之风,步调上有少年之力,技术上锐意进取。医院通过内抓管理,外树形象,现正以全新的姿态、昂扬的斗志向着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公立医院不断前行。
我骄傲!医院每一份进步都有前辈付出了十年磨一剑之功, 有一群前辈医者,为新一代青年医师树立楷模。94岁高龄的董季平教授及他的夫人陈慧玲教授为人和善、以身作则,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前辈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医者的仁心仁术。
于自身而言,神经外科近几年发展进步让我感触颇多。在前辈们的悉心栽培下,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不断增强服务理念,努力提升业务能力、技术水平,从刚入职的懵懂少年,成长为能独挡一面的科室骨干,并于2018年4月,顺利晋升为副主任医师,担任科室脊髓脊柱组组长。在科主任龙乾发的领导指挥下,带领科室脊髓脊柱组不断在改善手术技巧、提高疗效上下功夫,在工作中获得高度认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院领导大力支持下,在科主任带领下,近年我科又先后添置了两台进口的神经内镜系统及显微镜系统及很多套微创手术器械,在提高我院医疗水平的同时能更好地满足病患治疗需求,科室无论医疗技术还是护理质量近些年持续提升,由衷的感到自豪与高兴。
岁月如梭,转眼间我已经在中心医院工作了15年。从一个不谙世事的毛头小伙子,到现在进入不惑之年,我把青春岁月洒在这片热土。这期间,我亲身参与并见证了医院一路走过风雨历程取得今天的成就。作为中心医院的一员,我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 中心医院就是我的家,医院的发展也就是我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我和医院共成长!
神经外科大手术比较多,担任组长以来,我时常想,怎样才能带好组员?怎样才能带教好住陪医生?打铁先要自身硬。因此,在工作中,我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尊重、团结、关心每一位成员做起,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营造了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我始终视医疗安全、质量如生命,狠抓细节管理。神经外科手术技巧很重要,但是术后管理更重要,如果不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很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
延续前辈们的优良传统,我带领组员坚持每周7天查房,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以确保患者早日康复出院。15年来,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只要科室需要,我随叫随到,我的努力大家都看在眼里,并受到过多次媒体报道、市卫生健康委及医院的表彰,荣获首届中国医师节西安市“最美医生”、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工作者、医德高尚等荣誉称号。
在中心医院,我体会到了团队的和谐与凝聚力。医院组织医疗专业基础知识培训进行横向交流;年年派送优秀职工赴国内知名医院进修深造;派送优秀职工提升学历;每年对科研课题、论文成果进行奖励。所有这些都是医院文化的体现,医院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粘合剂,更是推动医院快速前进的催化剂。科室在龙乾发主任带领下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我很荣幸是其中一小分子,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发表含SCI在内各类文章约10余篇,发明专利1项;我也很荣幸先后多次到国内顶级神经外科医院进修学习,并积极参与国内各种专业学术会议及培训并担任部分职务,通过进修、培训及交流,让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拓宽,手术技巧不断提升。
在中心医院,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她能够为每个职工提供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医院各科职工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恢复病人的健康,多年来加班加点,甚至工作到通宵达旦。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 我懂得了奉献,并发现奉献也是一种快乐 !医院是每一个员工的家,我们因为拥有这么好的大家庭而快乐成长,每一个员工同时也在为医院这个大家庭的发展而默默奉献。我带领的小组每年手术量不断提高,且微创手术及四级手术所占比例逐渐提高,2021年总计208台,脊髓脊柱手术占25%,术后病人效果良好,得到患者及家属的认可。近几年来,管理好本组患者同时,也时常去医联体单位-高陵区医院神经外科及陕西省地矿医院坐诊、查房、授课、指导手术,更好地服务一方百姓。
近两年来新冠病毒肆虐祖国大江南北,我连续三次积极投身抗疫第一线,与同事们、战友们及广大百姓一起并肩作战,每一次的“疫”路同行,是为了生活恢复往常,为了热闹的街道,为了熙攘的人群,为了我们平凡的烟火人间。2021年12月底及2022年3月初,新冠肺炎疫情两次突袭古城西安,我均第一时间递交请战书,由于多年担任科室感控医生积累了很多专业感控知识,分别担任采样队组长及感控督导员,在邓慧玲副院长及医务科赵春晖老师带领下圆满完成任务。荣幸代表一线党员医务工作者接受媒体、报刊的采访,也获得了曲江管委会颁发的荣誉证书。
刚完成曲江为期半个月的疫情防疫支援任务回到医院工作1天,市卫生健康委积极组织西安五家三甲医院总计520名医疗队拟出发支援长春。我记得上午我刚上完专家门诊,下午在高陵区医院进行查房及指导手术,手术刚结束,就看到院党委再次征召,毫不犹豫地再次报名!因为我深知,有国才有家,只有国家好了,我们小家才会好!对小家而言,家人非常需要我,因家里有两个孩子,女儿10岁,儿子4岁,我爱人也是一名党员,是政府一名纪委工作人员,当时也在为社区服务,因为疫情需要也不能回家,故家里两个孩子全由两个老人照顾,即便如此,作为一名党员,站位要高,政治觉悟要高,向父母、爱人说了自己的想法,家人很支持,等我从医院回家,父母已经把来长春的行李给我准备好!
3月24日晚上随队出征,于25日凌晨到达长春,短暂休整后下午即与长春人民携手共同抗疫!全队101名队员被分成两个分队,我被组织分配到净月分队,受领导的信任,我担任净月分队副队长,在总指挥长郭华副院长带领下,配合分队长王军主任负责外出采样对接工作、评估环境、分配任务,同时协助控感督导员王卫华老师负责感控督导及落实。由于长春的疫情极为复杂与严峻,在陌生的环境开展工作压力极大,故初到长春,我们行政组立即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修订了《市中心医院支援长春核酸采样运行管理方案》,加强核酸采样队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使采样工作有序、高效、安全开展。在坚守“科学防控、精准防控”的总原则、严守院感防控“零感染”安全底线的前提下,结合长春当地核酸采样工作的实际情况,迅速成立了采样队工作专班,细化分工,总指挥长、队长、副队长、感控督导员、组长、副组长、督导员、小组长、组员各级防控体系,优化十余项工作流程,定期召开全员线上培训、各组长会议,随时收集、解决工作中的院感问题,降低院感防控风险。如今,我们以医护人员“零感染”的要求圆满完成援吉任务,凯旋而归。不负我院院训“尚德、精术、和谐、创新”,不负三秦父老的谆谆嘱托,不负吉林人民的殷切期望,圆满地完成了此次援长春任务。
有人说,疫情就是和平年代的战争,面对疫情,无数“白衣战士”、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毅然投身抗疫一线,展现了“逆行者”大无畏的担当精神。有幸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不负青春、不留遗憾,在最好的年纪做了最有意义的事情。我要把“抗疫”精神带回到工作中,更好为人民服务。
当然,在市中心医院,我经历了悲伤与喜悦,也收获了成长与感动。从脆弱到果敢,从懵懂到干练,每一步都带着欣喜与骄傲。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为了医院发展壮大,为了我们的明天更美好,我会继续在院领导及科主任领导下,不断提升自我,带好组员,与医院一起风雨同行。
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不忘初心。常常自勉,不忘初心、不改初衷。作为从业15年的科室业务骨干,对于患者我坚信并努力践行“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的职业信仰,时常提醒自己向大医精诚者学习,不断前进;对于科室,我俯首甘为孺子牛,勤勤恳恳不辍耕耘,为科室再上新台阶增添力量;对于医院,我愿化作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为这个家庭的璀璨明天奋斗终生;对于国家,虽为极小的一份子,但仍愿意化作春泥更护花,为祖国母亲发光发热,增添一抹光亮 !